很高兴又和各位见面啦,这次我想和你们聊聊哪年实现碳中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精心为你准备的干货,以及的内容,其实这篇内容对于新手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涉及的也比较多,如果你认真看了肯定会有一些收获!
.jpg)
2020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0月12日,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点击链接跳转报告PPT),认为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中国需要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
为探寻更有效实现低碳转型的方式,从2019年初开始,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合国内18家研究机构,开展了“中国低碳发展战略及转型路径”项目研究。
作为项目代表,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在发布会上介绍了项目主要研究成果。他建议,我国低碳转型的路径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即先强化2030年前国家自主贡献情景,力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其后加速向控温2℃目标和1.5℃目标减排路径过渡。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介绍项目主要研究成果。 (主办方供图/图)
“能源转型是关键环节。”何建坤强调,碳达峰的同时经济还要增长,能源需求还要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目标要在2030年时达到25%。
何建坤认为,要达成2060年“碳中和”,中国需要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届时,二氧化碳净排放量需要并有可能降低到20亿吨左右,比2030年前二氧化碳峰值排放量减排约80%。
何建坤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近”和“净”的区别:近是接近零排放,而净零排放指的是碳中和。
在过去十余年中,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已略见成效。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介绍,截至2019年,中国GDP较2005年增长约4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48.1%,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2亿吨,“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初步脱钩。”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致辞。 (主办方供图/图)
要实现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解振华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在未来40年内完成从达标到净零排放的转型“非常不容易,需要全社会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他介绍,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首先要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压力。其长期依赖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不但增加值率低,产品的能耗、物耗还较高,亟需转化。其次,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目前煤炭消费占比仍然很高,超过了总消费量的一半,且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了30%。中国单位GDP的能耗也仍然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发达国家的2.1倍。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透露,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有力度的“十四五”碳排放目标,积极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开展低碳重点工作、低碳试点示范、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零碳。
“这些转型不是一天完成的。在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下,必须要做超前的布局。”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何建坤如是说。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董梦圆 南方周末记者 刘佳